行業(yè)動態(tài)
“網約醫(yī)療”不能只接網氣不接地氣
加入日期:2015/11/16 13:25:26  查看人數: 971   作者:admin

  日前,廣東省家庭醫(yī)生協會在“分級診療下護理發(fā)展前景高峰論壇”上透露,將于12月中旬在廣州正式推行U護APP服務平臺,通過該平臺,廣州市民只需動一動指尖,便可享受護士上門的專業(yè)護理服務。據悉,該協會于今年9月已經在珠海正式運行U護APP服務平臺,該平臺聚集了全省各地的醫(yī)生、護士。


  互聯網正在而且會持續(xù)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。譬如,出行打車的方式,一些地方推出的“掌上社區(qū)”.在互聯網深度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時,出現U護APP服務平臺并不令人驚訝。而且,這種模式既賦予了醫(yī)護人員的執(zhí)業(yè)自由,又實現了一些居民居家養(yǎng)老的愿望,可謂借助互聯網實現了雙贏。


  然而,目前畢竟是傳統(tǒng)信息時代向互聯網信息時代過渡的時段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生活方式的改變與革新。同一天的新聞,河北秦皇島所有8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能享受老齡補貼了,于是一些社區(qū)開通了網上通知,需要這些80多歲的老人上網加QQ,這讓一些老年人直呼“受不了”.面對這種窘境,社區(qū)工作人員給出的答復是:不懂找你孫子?,F實確乎如此,年輕人駕輕就熟的網上服務,到了老年人那里就會一臉茫然。


  具體到U護APP服務平臺,其面對的服務對象主要以老年人或者身體不便的患者為主,如果出現“叫好不叫座”的尷尬,也不足為奇。應該承認,有的老年人并沒有使用手機的習慣;諸多老年手機也非智能手機,并不能下載安裝APP;即便是使用智能手機,一些老年人對操作手機上網和使用APP,也是障礙重重。這提醒我們,公共服務出于便捷考慮,在“接網氣”的同時,不能忘記“接地氣”.


  這里所謂的“接地氣”,不僅指“公共服務+互聯網”之后,傳統(tǒng)的服務供給模式不能丟,更在于,搬上網絡的公共服務要有與網絡路徑供給相匹配的內在程序調整。譬如U護APP服務平臺,基本上門費用為60元,服務費用依照具體服務而定,一般是上百元。就此,有市民認為,不能醫(yī)保報銷,負擔有點重。由這個小切口去觀察,就是U護APP服務平臺在打造了很潮流的輸出端后,并沒有在“后臺”將服務流程調整到位,導致“網氣”接得不徹底,而同時又丟失了“地氣”感。


  必須看到,在傳統(tǒng)信息時代向互聯網信息時代的過渡期,公共服務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創(chuàng)新,卻不能讓“公共服務+互聯網”全部取代傳統(tǒng)公共服務模式,因為老人等社會群體已經游離于互聯網技術之外。由此,公共服務的完善就要兩條腿走路,一者,“公共服務+互聯網”要優(yōu)化“后臺程序”,接“網氣”接得煥然一新;二者,傳統(tǒng)服務模式不能偏廢,仍需優(yōu)化程序接“地氣”.

來源:信息時報